中文
English

2025年上半年网红行业舆情分析报告

2025-07-28

2025年上半年,中国网红经济在技术驱动(5G/AI/VR)下持续扩容,市场规模逼近2万亿元,主播账号总量达1.93亿个

然而,伴随网红行业高速发展,虚假宣传、偷逃税款、造谣炒作等负面舆情高发,倒逼监管体系加速完善。国家网信办、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密集出台政策(如《MCN机构业务活动管理规定(草案稿)》),开展“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网络‘黑嘴’”等专项行动关闭“柴怼怼”等一大批恶意抹黑企业账号;国家卫健委点名“网红医生”将医疗科普异化为牟利工具,联合多部门启动乱象整治,形成高压态势。

网红行业舆情场域呈现出“乱象复杂化”与“治理响应高效化”并存的显著特征,政企协同治理格局初步显现。

一、上半年网红行业热点舆情事件TOP20

图片

二、上半年网红行业亟需重视的舆情特征

1、违法违规行为舆情高发,税收、诚信成焦点

司马南偷税案、西绿律师身份造假、“太原老葛”团队涉刑案等事件占据舆情高地。网红“猫一杯”及其背后公司被起诉、杨坤起诉“四川芬达”、胖东来因网红碰瓷先后两次起诉“两个小段”“柴怼怼”等事件多次触及法律红线问题,进一步凸显出网红法律意识淡薄及MCN机构监管缺位。

律师界普遍观点认为,此类行为本质是以法律风险置换流量红利,与上半年高发的涉法舆情高度吻合。

2、直播带货信任危机持续,食品安全、虚假宣传顽疾难除

作为核心变现渠道,直播带货相关负面舆情频登热搜。如李维刚带货原切牛肉卷被疑为合成肉、“网红晚晚带货翻车”上热搜、“与辉同行”增重虾仁赔款等,食品安全隐患与夸大不实的商品描述成为引爆消费者维权舆情的两大导火索。

图片

(图源:观察者网)

今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国家网信办研究起草《直播电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健全直播电商常态化监管制度,标志着**常态化、精细化监管时代来临,行业进入深度洗牌期。

3、炫富与低俗内容触发强烈舆论反弹,平台封禁趋严常态化

3月,此前曾自曝“日入超30万元”引发争议、拥有近500万粉丝的主播顾茜茜,抖音账号被正式**封禁;

网红大叶子炫富遭舆论批评其高能耗生活方式是“赤裸裸的炫富”,且过度耗电加剧碳排放,违背环保理念,抖音账号被禁言;

主播克里西“对5岁小女孩开黄腔”引发舆论强烈指责,也因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已被抖音无限期封禁。

图片

(图源:九派新闻)

上述舆情核心点在于:网红主播宣扬物质至上、挑战社会公平;传播有害信息污染网络生态。抖音等平台对头部主播(张兰/汪小菲、顾茜茜)采取“**封禁”顶格处罚,释放明确信号——“内容为王”逻辑回归。

倘若缺乏优质内容,网红为博流量一味展示高能耗生活方式或传播不当内容,不光容易激起舆论场道德谴责,最终更会遭受平台封禁和法律追责。

4、网红“人设崩塌”加速,粉丝反噬风险陡增

网红经济“流量至上”逻辑下,上半年因自身不当言行导致人设“翻车”的网红频出,如张大大被指“职场霸凌”、“何同学”言论惹众怒一夜掉粉过万、潘宏训狗方式粗暴被指为吸引流量、“羊毛月”账号解封被网友抵制、百万粉丝网红刘琳琳直播时“辱骂”观众引众怒、麦琳因参加家庭观察类综艺遭网友抵制并举报等。

图片

(图源:网络)

“网络人设”已成为网络社会的一道独特景观。人设崩塌的源头主要集中于网红言行失控,由此带来的舆情风险极高,且修复成本巨大。一旦翻车,
粉丝流失、口碑下滑、商业价值贬损乃至账号封禁等“反噬效应” 接踵而至,刻意营造的“人设”愈发难以维系公众信任。

5、摆拍造假与谣言炒作产业化,侵蚀信息生态公信力

张兰汪小菲炒作大S离世被封、自导自演“遭勒索自杀离世”、4岁千万粉丝网红“瑶一瑶”陷摆拍争议等舆情事件,揭示炒作、造假、摆拍和制造谣言已形成策划、制作、传播、变现的灰色产业链

图片

(图源:中新文娱)

这类行为大量消耗社会善意、扭曲事实真相、扰乱网络秩序,成为行业毒瘤。中央网信办已持续开展专项行动进行集中在整治,相关灰色产业链乱象后续仍需全链条发力,监管、平台、媒体、公众等多方协同,从上中下游入手彻底斩断利益链条。

6、“职业打假”异化为流量敲诈,民营企业成主要受害者

部分网红以“揭秘”“打假”为名,实为收割流量变现,甚至在算法助推下出现劣币驱逐良币问题,民营企业多次遭受网络“黑嘴”恶意诋毁并从中牟利。今年上半年,仅胖东来就先后遭遇“红内裤”、“玉石打假”等多次碰瓷。

图片

(图源:观察者网)

3月31日,因不断有网友举报,艾芬及其关联账号被全网封禁,尽管其在武汉抗疫中名声鹊起,一度获得不错社会风评。然而,她遭遇与武汉爱尔眼科医院一场医疗纠纷。由于长期发布不实信息、造谣抹黑他人,且经法院多次判决败诉仍持续违规。

此类舆情事件暴露部分“网红”已异化为“网络黑嘴”。其模式多为:选择性披露、夸大事实、煽动情绪 → 收割流量 → 带货变现或敲诈勒索或实现自身不当诉求这种行为损害企业商誉、误导消费者、浪费行政资源

7、MCN机构风险显性化,成为行业乱象“策源地”

今年3月,司马南偷税被查,暴露出网红经济成为偷税“重灾区”,而其背后MCN机构“高赋帅”也被挖出为700余名主播偷逃个人所得税3200余万元,涉及涉及虚开发票、骗取地方奖补、转换收入性质等多重违法手段。

4月18日,网红“猫一杯”及其背后MCN机构因服务合同纠纷被起诉案开庭,其公司被控欠税,被媒体报道称“下落不明”。

此外,诸多网红摆拍视频制作也呈现团队化、机构化特征,MCN机构成为网红经济背后的流量操盘手。

这些案例表明,部分MCN为追求利益**化,系统性从事偷逃税、组织造假、纵容违规等行为,是行业乱象的重要推手

目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已发布《网络信息内容多渠道分发服务机构相关业务活动管理规定(草案稿)》并公开征求意见,新规管理下,相关机构不规范运营模式或将迎来调整。

三、下半年网红行业舆情风险研判分析

基于当前行业发展态势及政策走向,扎客舆情研判下半年需重点关注以下领域:

1、AI等技术滥用带来的直播电商治理新挑战

3月29日,一则“顶流男星境外豪赌输光十亿身价”的新闻在微博、小红书等平台迅速发酵,阅读量突破5亿。然而,经核查,该信息实为某网友利用AI工具生成的虚假内容。用户仅需输入社会热点关键词,AI便自动生成标题、文案及配图,全程耗时不足5分钟。

该舆情引发公众对AI换脸、语音克隆等新技术的担忧,极有可能被用于炮制名人/专家虚假带货视频,制造新型消费欺诈,极大增加监管与舆情处置难度。需警惕利用深度伪造技术进行的虚假宣传和名誉侵害。

2、警惕网红医生乱象再次“露头”

国家卫健委点名问题后,涉事网红医生账号已被取消医院资质认证,但是通过改换昵称等形式继续活跃,违规引流、直播连线问诊开药等现象依然存在。另有一些账号在各短视频平台跃跃欲试,通过更隐蔽的方式来规避平台的管理,甚至有自媒体专门支招如何躲过违规被处理。

图片

(图源:网络)

其核心舆情风险在于:将严肃医疗行为娱乐化、商业化,可能延误患者治疗,危害公共健康。监管部门与平台需提升技术识别能力。

3、“网红儿童”治理面临长效性挑战

家长逐利、MCN运营、平台算法推荐、内容审核机制漏洞共同催生此乱象。舆情焦点在于过度商业化侵害未成年人权益、扭曲儿童价值观

专家指出,需压实平台审核责任、明确MCN及监护人法律责任、完善举报机制,形成治理合力。

4、“碰瓷式打假”产业链持续威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打假网红类型主要包括利用流量碰瓷敲诈勒索、收取竞争对手的费用对相关企业进行“打假”、通过“打假”收获“黑流量”带货变现等。

此类行为(如良品铺子被质疑配料表造假)具有“半真半假”、难以精准定性、维权成本高的特点,易形成“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其高度成熟的产业链化运作(策划、执行、传播、变现 对特定企业构成定向打击,严重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舆情风险源

四、网红行业舆情治理优化建议

(一)监管层面(政府主导)

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快推动《税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适应数字经济新业态进一步明确直播带货责任界定、MCN机构法律地位、虚拟人代言规范等新业态中不同主体、不同行为的法律属性和责任义务,为监管提供清晰法理依据。

2、构建协同治理与信用惩戒机制:强化网信、公安、市监、税务等部门数据共享与联合执法;推动建立“劣迹网红及MCN机构名单”并定期公示,对于严重违法违规的网红,实施“全网禁入”惩戒。

3、强化对网红成长成才的社会支持和政策保障:树立网红人才标杆,发挥标杆示范引领作用,提升网红的社会认可度;完善网红专业化培训体系,培养更多兼具科技创新和平台建设运营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二)平台与MCN层面(主体责任)

1、强化账号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行更严格的实名认证、资质审核;完善“黑名单”制度与跨平台封禁联动机制对高风险类别(医疗、金融、未成年人相关)设置更高准入门槛。

2、优化算法逻辑与流量分配:建立“算法问责制”降低低俗、炫富、争议性内容的推荐权重显著倾斜流量支持优质、专业、正能量内容,引导生态良性发展,让算法真正服务于主流价值导向。

图片

(图源:中原网)

3、严格MCN机构准入与分级管理:通过平台MCN机构入驻协议,明确MCN机构信息内容业务活动的标准和责任。公示合作MCN及旗下账号清单,强制账号页展示所属MCN信息;建立MCN信用评级体系,设立独立MCN违规举报通道,对违规机构实施“一票否决”及清退;

(三)网红个体层面(风险防范)

1、筑牢法律与合规底线:深刻认识公众人物责任,将依法纳税、真实宣传、尊重知识产权、保护未成年人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法律风险是网红职业生涯的**终结者。

2、珍视信誉,严控产品质量:信誉是核心资产。严格选品流程,对推广商品/服务进行实质性审核验证,杜绝“翻车”引发的信任崩塌与法律纠纷。

3、摒弃短期流量思维,深耕优质内容:认识到低俗同质化内容与刻意营造的争议性“人设”不可持续。核心竞争力在于持续输出有价值、有深度、有创意的内容,方能获得长久公众认可与商业价值。


来源:ZACH舆情公关公众号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等的知识产权,请联系删除,本站将不承担任何责任


欢迎加入湖北新玥锦呈【B级纳税人】。新玥锦呈招聘娱乐主播(野三关、重庆、宜昌培训)【恩施地区、宜昌地区免费提供直播间设备、免费视频拍摄】


详细咨询请扫码/拨打热线电话 15572412313


微信图片_20250210152053.jpg

采编:钰铭           审核:忘川       审签:东明辉

分享